贵州大学教育部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简介

贵州省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原名“贵州省国土整治与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是1997年4月经贵州省科技厅首批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投入建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2003年1月,经贵州省科技厅批准更为现名,并由贵州大学(原贵州工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共建,建设地点为贵州大学蔡家关校区。2005年7月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为“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是贵州大学具有独立的正处级建制和相对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研究生招生培养权的校直科研机构,及以中青年为主、由高学历人才组成的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学术群体。

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6名,客座研究人员22名。其中,固定研究人员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具有硕士学位者5人;省管专家2人(朱立军、宋建波),省优秀科技人才2人(朱立军,宋建波),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宋建波)。已经形成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的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学风严谨的学术创新团队。拥有“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点;“地质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岩土工程”和“地质工程”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项目博士后工作站;“地质工程”和“环境工程”2个工程硕士学位点,已招收4名博士后、9名博士生、50余名硕士生和44名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是我国西南地区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环境工程领域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朱立军教授任名誉主任,宋建波教授任主持工作副主任、陈筠副教授任副主任。学术委员会由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黄润秋教授任主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殷跃平研究员、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朱立军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王焰新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王世杰研究员为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由国内13名知名专家学者组成。此外,还以贵州省内专家为基础,成立了贵州省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王世杰研究员为主任委员。根据实验室发展战略、重点研究领域及现有学科特色,该重点实验室立足贵州,以“岩溶环境地质学”、“岩溶工程地质学”、“矿山灾害与国土整治”为主要研究方向,设立岩溶环境地质研究室、岩溶工程地质研究室、矿山灾害与国土整治研究室,实验测试中心(包括地质工程试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理化分析测试中心、普定野外观测试验站)、技术开发中心,并已开通网站(http://kst.gzu.edu.cn),使用面积近3000m2,仪器设备总值为1174万元。

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1997年4月成立,科研业绩突出,学术成就显著。尤其2003年1月重新组建后,结合喀斯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需求,主持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重点科技项目、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及社会服务项目等,累计科研经费达1378万元。已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195篇,获贵州科技进步奖6项。

借鉴国内相关重点实验室的成功运营经验及“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紧密结合我国西南地区以岩溶为特色的独特地质环境条件,针对岩溶地区“固、液、气”三态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特点,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力争在5年内把我实验室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建设成为在西南地区继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后的又一重要科研基地,争取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岩溶工程地质学与岩溶环境地质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并早日实现“立足贵州,服务西南,面向世界”的建设目标!